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 > 前沿研究
首页
杨国华|在展览中解读北方民族与周边民族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日期:2021-08-15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中国蒙古学学会 点击量:18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的正北方,蒙古高原的南部边缘,位于中原、中亚与欧洲的中介地带,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先后有匈奴、鲜卑、突厥、东胡、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各民族的不断交流、融合、碰撞、升华,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特色鲜明的草原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这里是“一体多元”中华文化组成重要源流地之一,是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长廊,也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融与碰撞的特殊地带。近些年来,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史学界对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斐然。有关于北方民族文化史、草原文化史、草原文化与周边文化关系等等一些系列研究论著出版。这些成果,无论从系统化还是专题化方面,涉及比较全面,几乎将古代活动在北方地区的所有古代民族都做了探讨。本文对于史学研究的内容不做深层探讨。主要从文物利用展示的角度解读北方民族文化与周边民族文化的关系。

今蒙古国、俄罗斯毗邻中国北部边境的广大地区,以及与我国新疆、甘肃毗邻国家的接壤地区,也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上许多民族的活动区。山西、河北、天津的北部地区地势同北方草原地区紧密相连,在古代也多为北方游牧民族活动区,被视为北方草原区域与黄河农耕文化区的叠汇地带或密切接触带。本文要探讨的就是曾活动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北方民族与周边民族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尤其是在展览中的展示。

一、概述

内蒙古地区特定的地理位置、区域特点与生态环境,造就了内蒙古地区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考古学文化,形成了雄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近年来,随着田野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分布在内蒙古草原地区的一些古代城址与墓葬逐渐地被揭露与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文物精品大量破土面世。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内蒙古现有不可移动的文物古迹总数达21000余处,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1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1处,盟市旗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00余处;全区有长城7570公里,占全国长城的31.51%;馆藏文物112万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5916件/套(一级2152件/套,二级5397件/套,三级8367件/套)。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与文物,蕴含着草原文化发展的完整脉络。

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国北方地区就有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内蒙古东部地区更有“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的称谓。在上述历史的进程中,均可见北方民族与周边民族文化交流的印迹。上世纪80年代发现的宁夏水洞沟旧石器时代遗址,能够看到西方石器制作技术对中国北方地区石器工业的影响,这是“发生文化交流的重要证据”。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地区出土的各类文物极其传播渠道,阐释了东西方客观存在的文化交流。如对于东北、河套与西北三大区域都有出土的骨石复合器的研究,亦得出其分布区域恰好就是后来发达的游牧文化区的结论。

步入青铜时代后,北方民族与周边民族文化的交流逐渐加强,中外考古发现也一再向我们印证着不同文明碰撞出的点点火花。在距今3000年左右,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导致中国北方地区游牧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在同一时期的欧亚大陆草原西部,游牧文化也已成为重要经济形态。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通过欧亚大陆草原具有共同生业形态的游牧民族,从而表现出日益增强的态势。在西方发现了时属早期青铜时代的安德罗诺沃文化和早期卡拉苏克文化。在中国境内,则有甘肃的四坝文化和内蒙古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朱开沟文化等。

战国至辽代,是古代北方民族与周边民族文化交融的又一个高峰。春秋战国以来的民族融合浪潮、“贯通东西”匈奴帝国的建立,无疑更加促进了这些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交往。鲜卑的南下并入主中原,不仅为中原带来了其自身极富生气、极其活跃的文化品质,更带来了欧亚大陆诸民族的文化信息,促进了民族与文化的交融,并为隋唐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鼎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承唐余绪的辽王朝,两重政治体制的建立,多民族的社会构成,辽阔的疆域,为东西方文化的汇聚与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横跨欧亚的蒙古汗国及元王朝的建立,为欧、亚、非大陆之间开通了畅行无阻的交流之路,陆路、海陆贸易的发达,前所未有地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西方的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东方传统的汉文化在以蒙古为代表的游牧文化下相互吸收,融汇贯通。东西合璧的金银器工艺、发色浓艳的青花瓷器、织造精美的丝织品在这里交融;西方的天文历法、医术算学传入中土,带有古叙利亚、伊斯兰、蒙古、藏、汉等多种文字的文物不时地被发现等等,无不透露着这一时期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信息。

从相关的史籍记载及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化交流一直伴随在北方草原文明史的进程中。而这一切,不仅仅是地理环境的因素使然,更是具有极强文化包容性、且便于沟通东西方诸国家和民族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特性所决定的。所以,真正认识到欧亚大陆草原历来就是东西方交流与交往的主渠道之一,游牧民族在其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古老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佐证。

二、展览探索

近年来,为了更好阐述古代北方民族在草原文明进程中做出的贡献,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中发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揭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内蒙古博物院在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中对此都做了很好的诠释。下面选择几个典型展览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基本陈列

本着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突出草原文化特色、充分发挥考古发掘成果与文物藏品优势的原则,内蒙古博物院设定了12个陈列展览,其中“文明曙光”、“边关岁月”、“大辽契丹”、“天骄蒙古”四大历史基本陈列,着重反映蒙古高原从“混沌初开”到草原文明起源、发展、升华这样一个历史进程,每一个展厅是对阶段性民族历史文化的全方位解读,五个厅衔接起来又是一部完整的北方民族历史文化长卷,以中原农耕民族为代表的农耕文明和以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为代表的游牧文明,以及西方文明在这里汇聚交融、熠熠生辉,前后承接,创造出了辉煌的草原文明,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1.《边关岁月-东周至南北朝时期历史文化陈列》

从春秋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千余年间,在内蒙古这片土地上,既有中原王朝设置的郡县、长城障塞,又有北方民族跃马扬鞭、逐水草而迁徙的行国痕迹,多种文明在这里汇聚。通过这一展览,我们汇集内蒙古地区发现的自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精美文物,分为城彼朔方、长城万里、阴山障塞、敕勒长歌等几个部分展示。

2.《大辽契丹——辽代历史文化陈列》

契丹人建立的大辽王朝,曾统治中国北方近二百年,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政治上,辽王朝将存在于中国北方农耕与游牧两大经济形态完美地结合与统一,结束了中国古代北方诸民族长期对抗纷争的无序状态。在文化上,契丹人创造的辽文化是举世瞩目的。两重政治体制所蕴育出的民族文化,既有贯通古今遍及全国的共性,又有其时代、地域与民族特点,二者的参同契合、互为因果,导致了契丹社会多元汇聚的文化内涵与南北文化的再造与升华,奠定了中国古代北方各民族“万风而归于一元”的文化基础。自辽朝以后,“契丹”一词成为中国的代称,风靡于世界,可见其影响之大,意义之深远。

展览分为“契丹肇兴”、“因俗而治”、“开放交融”、“崇释尚儒”、“事死如生”、“消亡之谜”六个部分。通过全面解读契丹民族起源,“因俗而治”的政治体制,开放包容的文化特征,萨满教与儒释道并行的宗教政策,礼法中原的丧葬制度,民族消亡的不解之谜以及女真族的崛起等方面的内容,综合运用最新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采用全方位、多角度、数字化的展示手段,讲好契丹人“从哪里来”、“去了哪儿”的故事,让观众在无限接近历史真相,直观感受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厘清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演进历程。

(二)临时展览

1. 《忽必烈的世界——中国元代艺术展》

2011年7月内蒙古博物院与国家文物交流中心洽谈协商,借展由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首倡、海内外多家博物馆联袂筹办、2010年10月在纽约开幕的《忽必烈的世界——中国元代艺术展览》的文物,在元文化的发源地内蒙古举办元代艺术的精品展览。

1206年成吉思汗创立的蒙古汗国和1271年由其孙忽必烈建立的元朝,为亚洲通向欧洲开辟了畅通无阻的道路,使这一时期的东西文化交流达到了顶峰。伊斯兰文明、传统汉文化和蒙古族游牧文明在此融合贯通。从元代都城遗址中发现的雕琢精美的建筑构件,映证出这些国际性大都会曾经拥有的辉煌与气派;当时蒙古贵族极力推崇的黄金、丝绸和青花瓷,正是这种多元文化交流的产物;活跃的贸易和畅达的交通,吸引着来自不同国度、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商人、使节、传教士,他们将各种商品以及习俗与礼仪、宗教与文化带到这里,留下了许许多多带有浓郁异域文化特色的文物;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在这一时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集曲剧与伎艺为一体的杂剧,又成为影响深远的中国文学与戏曲的主流。这一切,都是在元王朝辽阔的疆域、游牧民族开放的胸襟以及东西方交流繁盛的前提下实现的。此次展览将这些极具艺术魅力的元代文物展示出来,以期广大观众在欣赏珍贵艺术品的同时,领略元王朝为中华民族古老文明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2. 《匈奴与中原——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2012年6月,在第九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开幕之际,内蒙古博物院联合河南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以及河南华夏尚古艺术创意产业有限公司共同推出《匈奴与中原——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将100多件(组)出土文物与28幅大型历史题材油画相结合展出,旨在表现战国晚期至汉末数百年间,匈奴与中原文化的不同特征及两种文明的影响与交融。油画是文物内涵的生动再现,文物是油画内容的真实佐证。两者的结合,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点面结合地再现了历史。

3.《相映成辉——草原丝绸之路文物精华展》

中国北方草原,由于其地处欧亚大陆草原的东南边沿,临近东方发达的农业文明区域。所以,这里不仅是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交汇的核心地区,也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古往今来,活跃在“草原丝绸之路”上的历代北方游牧民族,因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之在与中原及西方世界诸民族的交流与交往中,客观上扮演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与交往的先行者和传递者的作用。考古发现亦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014年6月28日由第十一届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组委会主办,内蒙古博物院承办的《相映成辉——草原丝绸之路文物精华展》开展。这个展览的开幕不仅为众献上了一道全面反映草原丝绸之路历史的文化大餐,同时也是内蒙古博物院与区内外丝路沿线文博单位的一次重要的文化交流合作。展览分为四个部分,前序:东西方文明的初遇——史前到西周;第一单元:草原丝绸之路的肇兴—— 春秋到战国;第二单元:草原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战国到辽代;草原丝绸之路的发展延续——元、明、清时期。该展览汇集内蒙古博物院及区内10家、区外4家文博单文物共计220余件,谓精品文物云集。

如众所知,文化交流是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举办《相映成辉——草原丝绸之路文物精华展》,目的在于通过这些异彩纷呈、特色鲜明的文物,让观众得以领略草原丝绸之路昔日的辉煌与兴衰,聆听草原文明的不朽旋律,见证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多元一体,为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4.《世纪动脉——八省区万里茶道文物联展》

2019年7月30日,《世纪动脉——八省区万里茶道文物联展》在内蒙古博物院开展。展览汇集万里茶道沿线8个省区(包括福建、江西、湖北、湖南、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文物珍品380余件(套),再现了昔日万里茶道的繁荣和辉煌。

万里茶道,是指由唐代开始的中国北方茶叶之路向北的延伸,从17世纪末开始到20世纪初,这条茶路明确为从中国南方茶区至莫斯科之间的一条以经营茶叶为主的中俄贸易线路,它是继丝绸之路衰落以后欧亚大陆上兴起的又一条重要商路。2019年3月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内蒙古境内是万里茶路的重要途径地,也是茶叶贸易的重要中转地和集散地,是中原与草原地区经贸、文化交流民间往来的主要通道。

与古代丝绸之路一样,万里茶道不仅是一条商贸之路,也是一条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之路。以茶叶为主体的中俄贸易,是万里茶道形成的基础,有效促进了沿线各地的经济发展。而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通过万里茶道上的贸易,不仅提升了中国茶文化、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与传播力,也大大促进了草原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中国文明与欧洲文明的更深层次的交流。

小结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国家与民族的历史,守护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十八大以来对文物工作的指示批示已有80余次,明确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将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众,策划更多、更精的弘扬草原文化主题的展览,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杨国华(内蒙古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