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 > 创新成果
首页
李凤新|草原文化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日期:2021-01-31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中国蒙古学学会 点击量:13

摘要: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是以具有东方特色的养生健身为主体的,是在早期中原各地域文化中形成。草原文化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适应草原生态环境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在历史的长河中,草原文化为中华文化一次次地注入了新鲜血液,对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从考古和历史两个方面探究草原文化对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贡献。

关键词:中华文化;草原文化;传统体育;体育文化;贡献


中华文化是多元文化的统一,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适应草原生态环境创造的一种文化形态,是草原游牧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和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草原文化再一次焕发出勃勃生机,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着日益广泛的影响。

距今3000年前后,游牧生产方式出现在我国北方草原,草原文化就开始发展为以游牧文化为主体,包括渔猎文化、农业文化在内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区域性复合型文化。它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交相辉映,长期冲击碰撞、交流融合,共同发展成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文化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给社会带来了飞速的经济发展和健康的社会进步。中华民族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创造了具有东方特色的养生健身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经历了几千年的承袭、发展、演变,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中的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的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积淀下来的草原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如何作用的。

1.从考古发现看草原文化对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贡献

据研究表明,距今8000—5000年前,北方草原处于高温湿润期,这里的原始农业有了较大发展。在经历了一系列降温事件后,距今4300年的降温事件迫使内蒙古中部从事农业生产的老虎山文化人群东进、南下,南下的一支在鄂尔多斯地区发展了朱开沟文化。朱开沟文化中晚期,其生产形态开始由农业向畜牧业转化,并且出现了鄂尔多斯式青铜器这样的畜牧业文化的标志物。随着气候的持续转冷,朱开沟文化人群向南向东扩散,影响及于晋北、燕北、辽西。出现了多种文化融合形成的夏家店上层文化,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草原文化传播的路径。据史学家考证,公元前10世纪,北方草原上的牧人驯养了马,当时的马种的体貌特征较矮小,经过人类几百年的训养,成为了今天体貌特征较大的马种,从此游牧民族成为了“马背民族”,驰骋在广阔的草原上。

根据考古发现,公元前7世纪前后,骑马术在北方草原已非常盛行。如夏家店上层文化中有发达的马具,有骑马围猎的图的出现。另外,约在公元前4世纪前后,在阴山岩画中许多描摹骑马术的图画,同时也说明了骑马术在北方草原已经非常盛行。

从考古资料可查,从北方草原地区的马具的起源和传播来看,中国北方早期的半游牧状态同蒙古、外贝加尔、阿尔泰、图瓦地区同时期文化之间具有更多的相似之处,而且,处于阿尔泰、图瓦、蒙古和中原之间的北方少数民族,同此地区的早期的游牧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这部分史料表现在兵器、马具等上面,说明与体育活动有关骑马术,同样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流传与发展。

从现在已掌握的资料看,至少从西周起,蒙古高原采用的服饰就是:在袍子上扎一条可挂武器和其他用具的腰带,颈上挂珠子串成的项链,耳上带颇大的耳环,是长时期草原骑马人的标准装束,随身佩带的武器主要是短剑、短柄战斧、弓箭、圭形的盾、挂缰钩等。这和蒙古地区有大量表现驾双马或使用弓矢的岩石画,是相同的。也可以说明那时蒙古草原地区的武士是会骑马而又会使用弓箭的人。那么,北方长城地带的西部地区诸考古学文化中到西周还没见到车马器及其与上述与马有关的各类特征。所以,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所掌握的骑射技艺,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对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构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中国北方草原地区游牧业的发展,当时的先人们驯养了大量马,并使用大量的马作为交通工具,经过长时间的使用,骑马术在中国北方得到了普及。如果没有北方草原上的人驯养马,人类没有骑马习俗,如果没有骑马术的产生与传播,就没有人类今天的以马为载体的各项体育运动。

2.草原文化对中国体育文化贡献的历史审视

史料遗存表明,这种或那种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有关体育活动的记载,曾经存在各种文化之中,各种文化中所记载的人们从事娱乐性活动,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在对远古人有组织、有竞争和有记录为特征的体育活动进行考察的结果表明,都融入到了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发展中。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载体,人群的移动必然带来文化的流动。体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人类的文化实践。像其他的文化实践一样,体育运动是人类的创造物,是随着人类的移动进行传播的。

草原文化在经历了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元、满清、现当代几个高峰期的发展以及与中原文化的长期碰撞、交流、融合后,今天已经演变为以蒙古族文化为典型代表的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在这个文化体系中,蒙古族体育文化,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而这个体系又完全融入了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大体系之中。缺失了草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就会遭到破坏。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遗产,它的形成历经数千年。这期间,草原文化与华夏文化之间既有刀光剑影下的碰撞、影响,又有春雨润物般的交流、融合。使得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更见璀璨夺目。站在今天历史发展的高度,审视数千年来草原文化在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加深对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再认识。

公元前307年,赵国国君武灵王力排众议,下令革政,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的胡服骑射,首开主动向草原文化学习的先河。“胡服骑射”对中原地区军事文化、体育文化、服饰文化传播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在军事方面,经过胡服骑射训练,赵国的军队成为当时各国最先进的军队,从此,骑兵兵种和骑射战法被引入中原,这对我国古代军制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骑射技术方面,赵国人的整体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其他各国争相效仿,同时为今后草原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09年,匈奴民族经过长期发展,以冒顿自立为单于为标志,在北方草原上第一次竖起了游牧民族政权的旗帜,完成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第一次大统一,控制了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西汉前期奉行与匈奴“和亲”政策,匈汉之间通过“关市”贸易开展了物资和人员的交流,出现了“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的局面。这不仅使匈奴的畜产品、匈奴文化、西域文化不断流入内地,还使草原与中原的“关市”、“边市”从此发轫,成为日后草原经济、文化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草原文化中的体育文化在匈汉之间的交流中同样得到了传播。

中国秦汉时,匈奴成为北方游牧的主体,,第一次在今天的蒙古高原建立了相对统一的政权。弓箭的使用首先表现在经济、政治方面。北方民族正如司马迁在描绘匈奴人的经济生活时所说“居无常处,遂水草迁移”的人群。而社会上频繁征战,激烈兼并,骑射术是否精湛,在当时影响整个部落的生存命运。所以北方游牧民族对骑射技术自幼开始训练,在当时已成为必然。另有记载汉文帝曾致书匈奴单于:“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以南,冠带之主,朕亦制之。”说明当时北方草原对弓箭的使用非常擅长,除了在战争中广泛使用以外,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也是重要的工具。

历史上,我国北方草原民族迁徙的方向主要是西迁和南下,南下的草原民族不断地给予中原文化以冲击、影响和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形成了我国历史上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各民族文化和风气上的互学互染,蔚然成风,竟形成了当时江南人认为“长江以北尽是夷狄”的局面,可见得草原文化传播的久远。

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体育,存在各少数民族之中,故其文化形态,生活方式和以前的华夏体育文化有显著差异,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反映了冲突中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表明了当时北方少数民族的骑马术和弓矢的使用水平较高,且普及程度广泛。

3.结论

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我们发现,历史上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总有一种向南发展的倾向,这种倾向为文化的传播带来了载体。辽代以前,这种倾向主要表现为对中原的和平渗透,逐步进入;从辽代开始,这种倾向则主要表现为发动征服战争,入主中原。历史清楚地表明,辽、金、元、清入主中原之际,都曾起到过摧枯拉朽,横扫萎靡之风的作用,正是北方草原民族的屡屡入主中原,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一次次地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样,伴随之草原文化的一次次的注入中原,草原体育文化也同样不断影响着中原地区。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问题,不能不说,伴随着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对中原的武力征服而来的,是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的融合以及草原文化中的体育向中原体育文化的汇聚。这样大规模的融合和汇聚每进行一次,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就得到一次加强,它所产生的向心力、凝聚力就更加明显。正是一次次的大规模融合、汇聚,加速推动着中华体育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我国各民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友爱,在继承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上,共同奋斗,建设着多元一体、空前繁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人类体育文化史谱写着新篇章。

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体育起源于草原文化这个大环境,融合于北方游牧文化之中,铸造了草原民族粗矿、开阔、宁静的个性,与猛兽、风沙共舞,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练就了他们的强悍、勇敢、豪放的作风,特别是围绕这一地域的尚武习性,形成了备受草原游牧民族喜爱的赛马、摔跤、射箭、民族体育舞蹈等体育活动,为人类进一步考证以上体育项目的演进与发展,分化与整合,悖伦与冲突,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素材。

北方游牧民族开创了中国草原体育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是草原游牧民族的共同生活体验的结晶,是草原游牧民族在广阔的大草原上,逐水草而居的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创造和积累,对世界一些体育项目的习得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骑马术、射箭、摔跤等是草原游牧民族在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形成的,反映人类创造的进步和有意义的成果,它影响了与此相近的体育项目。是草原文化对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影响表现之一,草原文化一次又一次地承载着本民族的体育文化因子,影响着中华传统体育文化这个团体不断成长与壮大。


参考文献

[1] 张碧波,董国尧主编.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M].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

[2] 陈广林.论草原文化的现代文明意义[N]. 光明日报,2005.7.4.

[3] 董恒宇,马永真主编.论草原文化(第一辑)[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5.4.

[4] 胡匡敬,王学俭,董汉忠主编.论草原文化(第二辑)[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6.2.

[5] 马永真,王学俭,王学丰主编.论草原文化(第三辑)[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5.

[6] 牛森主编.草原文化研究[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5.6.

[7]郎樱.北方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J].社会科学战线,2003,(3):89-92.

[8] 汤晓芳.我国古代农业文化与草原文化的形成及其交流[J],草原文化研究资料选编,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5.6;429-436.

[9] 高翔,刘凤云.论古代中国北方的农耕与游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1):78-85.

[10]司马迁.《史记》卷10《孝文本记》[M].中华书局,1973.

[11]林沄.关于青铜弓形器的若干问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论丛,1980(2):43-45.

[12]司马迁.《史记》卷110《史记匈奴列传》[M].中华书局,1973:2886-2993.

[13]盖山林著.阴山岩画[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14]Bakanyi,S.“Horse”in Mason I. L. Ed,Evolution of Domesticated Animals,李群等译.家养动物的进化[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185-186.

(李凤新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