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4日,中国蒙古文学学会主办、中国蒙古学学会和中国《江格尔》研究会协办的“纪念贺希格陶克陶先生暨中国蒙古族古典文学与文献学研究成就学术研讨会”在线举行。
本次研讨会是中国蒙古文学学会换届选举以来主办的第一次全国性学术活动,目的是要进一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三大史诗”和蒙古文古籍保护方面的重要论述精神,更好推动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高质量发展。中国蒙古文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斯钦巴图研究员作开幕式致辞。中国蒙古文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蒙文室主任乌·纳钦研究员主持开幕式。
在线会议截图
斯钦巴图研究员在致辞中,首先代表学会向出席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接着深切缅怀了蒙古学界相继离世的德高望重的前辈,指出这是中国蒙古族文献研究、蒙古族古代文学研究、蒙古族口头传统与《江格尔》研究、蒙古语研究的重大损失。斯钦巴图研究员高度评价了贺希格陶克陶先生在蒙古族文献学研究、蒙古文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此外,谈到贺希格陶克陶先生在半个世纪的教学与科研过程中,培养了从事蒙古族古典文学、文献学研究的一大批人才,并深情回忆了贺先生给自己授课的经历。致辞最后,总结了举办这次会议的两大目的,一方面是探讨贺希格陶克陶先生的学术贡献,以缅怀逝去的前辈。另一方面以此为契机,回顾和总结中国蒙古族古典文学研究、蒙古文古籍文献搜集整理研究的发展历程,从而发现有待加强的地方,明确着重发力的方向,使蒙古族古典文学、蒙古文古籍文献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取得新的发展。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蒙古文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央民族大学叶尔达教授应邀筹办。作为贺希格陶克陶先生的高徒,叶尔达教授责无旁贷地承担了筹办本次研讨会的任务,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精心安排了研讨会的议程。研讨会分4个阶段,共有20位专家学者发言。
第一阶段为“研讨会主旨演讲”单元,叶尔达教授主持,共6位学者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乌云毕力格教授,在题为《一幅关于俺答汗与蒙明关系的图文长卷——纪念贺希格陶克陶先生对蒙古学文献研究的贡献》的发言中谈到,贺希格陶克陶先生是国内较早研究蒙古文诗体传记《俺答汗传》的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着手研究,并取得了喜人的成就。《俺答汗与蒙明关系的图文长卷》是属于“实物遗留”性的史料,为我们提供了1580年时期呼和浩特城市布局以及建筑的写真。该画作是16世纪蒙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见证物,具有多重史料价值,其中之一就是以图证史。
中央民族大学那木吉拉教授,在题为《中国蒙古族古典文学研究发展概况与贺希格陶克陶先生的学术贡献》的发言中,探讨了贺希格陶克陶先生对蒙古族古典文学研究做出的重要贡献,对其学术研究方法做了如下总结:重视资料的搜集整理和运用;注重资料的完整性和原貌;尽可能利用各种文字资料;解决学术问题为目标,从选题到论证紧紧围绕问题意识;坚持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青格力研究员,在题为《中国蒙古文献学与贺希格陶克陶先生学术贡献》的发言中指出,贺希格陶克陶先生的古典文学教学建立在广博的文献知识和对古典文献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其突出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教学和人才队伍的培养。其二、进行经典文献研究并致力于蒙古文献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其三、设计规划文献史料体系、文献学术研究体系、文献应用体系相结合的学科重大课题,并获得丰富成果。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宝山副总编,在题为《新世纪中国蒙古学文献出版工作的回顾与展望》的发言中,回顾了新世纪中国蒙古学文献整理出版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以《蒙古学文献大系》的出版为例,探讨蒙古文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情况,评述贺希格陶克陶先生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和重大贡献,展望了新时代中国蒙古学蒙古文文献整理出版工作的美好前景。
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征集研究室苏雅拉图主任,在题为《推进<蒙古学文献大系>整理出版项目的那些日子》的发言中,回顾了蒙古文古籍文献搜集整理工作的发展脉络,介绍了整理出版《蒙古学文献大系》项目的过程。他还回忆了与贺希格陶克陶先生相识并一起工作的过往,在收集蒙古文古籍文献资料时得到的帮助,特别提及贺希格陶克陶先生为《蒙古学文献大系》的顺利出版所付出的努力,表现出一位学者的严谨态度和对工作的热忱。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斯钦朝克图研究员,在题为《阿尔泰学说的多维度研究》的发言中,简要阐述了贺希格陶克陶先生对阿尔泰语言学说的系统认知,推崇其博览群书、尊重科学、开拓进取的学术风格,探讨如何在学术研究中结合运用语言文字、文献、历史、考古、文学包括史诗学等多学科资料,从多维度论证阿尔泰学说。
在线会议截图
第二阶段为“追忆大师”单元,由赤峰学院八宝教授主持,共3位学者发言。
内蒙古大学原副校长齐木德道尔吉教授,在题为《追忆贺希格陶克陶先生》的发言中谈到,贺希格陶克陶教授是国际蒙古学大师、中国蒙古学优秀学者、贡献卓著的教育家、中国蒙古文献学理论奠基人之一,以丰硕的学术成就和高尚的品格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赞赏与敬仰。这一切都跟贺希格陶克陶先生毕生坚持的学术精神分不开,跟他的治学态度、学术修养和学术追求分不开,跟他那忘我的辛勤劳作分不开。因此,总结贺希格陶克陶先生的一生,评价他的学术成就,必须从严谨的治学态度、可敬的个人修养和孜孜不倦的真理追寻入手。
中央民族大学乌力吉巴雅尔教授,在题为《中央民族大学蒙古族古典文学研究回望》的发言中回顾了与贺希格陶克陶先生一起工作的经历,将其教学科研经历大致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以本科生教育为主,研究领域在蒙古文学;第二、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研究领域在蒙古文学和蒙古文献;第三、以博士生教学为主,研究范围从蒙古文学、蒙古文献逐步拓展到蒙古文化的广阔领域。此外,他高度评价了《蒙古古典文学研究》《蒙古古典文学研究新论》等论著的学术价值。
中央民族大学萨仁格日勒教授,在题为《追忆大师》的发言中,回顾了贺希格陶克陶先生在民族教育和蒙古文学、蒙古文献学和蒙古族古典诗学领域的突出贡献,称赞其严谨的学风、多年执教的丰富经验、刻苦钻研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特别是他对晚辈的帮助和关照,谦逊的人格学养,令人印象深刻。她总结道,贺先生为人朴实无华,性格刚直坦率,学识渊博,见闻广博,话语精准恰好,是一代学人终生值得学习的榜样。
在线会议截图
第三阶段为“贺希格陶克陶先生科研与教学成就研讨”单元,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吴塔娜副教授主持,共5位学者发言。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张双福研究员,在题为《贺希格陶克陶教授文献学研究方面的点滴琐事》的发言中,回忆了与贺希格陶克陶先生共同工作的经历:一、参加编写《蒙古族文学详史》;二、提出编写《文献学研究概论》;三、提出整理出版《文献大系》。他认为,贺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其学术成果代表了中国蒙古学的高水准,其道德情操和学术追求值得晚辈永远学习。
中央民族大学朝格吐教授,在题为《中央民族大学蒙古族古典文学与文献学教学育人回望》的发言中,基于贺希格陶克陶教授的《44年教书评议》和其学生们的采访记录,将贺希格陶克陶先生的教育事业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以身作则;二、严格教育;三、奠定学术研究基础;四、邀请著名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五、学术讲座。
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娜日苏教授,在题为《从文本到考据到解读——略谈蒙古族古典文学与文献学研究方法》的发言中,以《蒙古族古典诗歌选注》《阿拉坦汗传译注》《蒙古文文献研究》《<江格尔>诗歌格律》《<甘珠尔经>蒙古文翻译史略》《蒙古文献大系总论》等论著为例,探讨了蒙古族古典文学与文献学研究领域常用的“对研究对象——文本的系统校勘”“对文本史料的多层面考据”“对文本语句的多方位解读”等三种研究方法。
内蒙古民族大学阿拉腾嘎日嘎教授,在题为《珍贵遗产、精神财富》的发言中,从七个方面总结归纳了师从贺希格陶克陶先生的经历:一、珍爱求学,提供条件;二、严格自修,与时俱进;三、热心助学,排除后顾;四、专注治学,点明方向;五、支持深造,学涯无境;六、不断究明,更新观点;七、学术生命,扎根田野。
中国社会科学院乌兰巴根副研究员,在题为《关于整理蒙古文献研究成果的浅见》的发言中认为,文献学研究的宗旨是为历史、文化、文学等各个研究领域提供返璞归真的文献资料,以便让学者得窥文献的原貌,从而更准确地理解文献本身和文献所反映的历史文化信息。整理贺希格陶克陶先生的成果目录、汇刊文集,对蒙古族文献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则能使他的成就和贡献得到世人的肯定;二则将其成果集辑成册,汇为经典,作为学术遗产传承;三则能为后辈学者提供便利的学术资源,从而推动文献学接力发展。
贺希格陶克陶先生家乡克什克腾旗的分会场
第四阶段为“贺希格陶克陶与蒙古族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研讨”单元,由中央民族大学色吉拉夫副教授主持,共5位学者发言。
内蒙古师范大学宝音巴特尔教授,在题为《蒙古族历史文化研究的突破与研究方法》的发言中,认为贺希格陶克陶教授的学术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965年至1979年为学术成长的第一阶段,1980年至2000年为学术发展的第二阶段,2001年至2022年为学术深入的第三阶段。他从学术成果、研究视角、学术影响三个方面论述了贺希格陶克陶先生在蒙古历史文化研究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
克什克腾历史文化研究室的额尔德木图,在题为《贺希格陶克陶先生与克什克腾草原》的发言中讲述了贺希格陶克陶先生的成长经历,文学创作的伊始,学术研究的开端。近四十年,贺先生持续用行动反哺家乡。他亲自指导当地牧民因地制宜地传承、发展游牧文化,并向克什克腾旗党政领导献计献策,推进家乡的各项事业的发展。
中央民族大学高娃教授,在题为《文献溯源、文化交融、文明互鉴——以<蒙古宫廷歌曲研究>为中心》的发言中谈到,贺希格陶克陶先生的著作《蒙古宫廷歌曲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搜集到该文献7种版本,厘清该文献版本关系和歌词源流,并对歌词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文献学学科建设,促进理论方法的深入探索,而且对各民族历史文化的交流交往交融以及文明互鉴,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青海民族大学王梅花教授,在题为《新时期蒙古文历史文献的发展及其研究的贡献》的发言中,从三个方面总结了贺希格陶克陶教授的学术成就。首先,对蒙古文历史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作者生平、文献类别、17世纪蒙古文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古代诗歌的思想倾向、成书年代等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其次,对其学术观点进行归纳;最后,概述了贺先生的专著出版和论文及其译文发表情况。
内蒙古大学朝鲁副教授,在题为《八百年遗珍、八十年探幽——中国蒙古文<甘珠尔>及传记文献研究的前沿问题》的发言中,主要从蒙古文《甘珠尔》研究与蒙古文传记文献研究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他认为,贺希格陶克陶先生对蒙古文《甘珠尔》成书历史、文化语境的梳理和阐明,为蒙古文《甘珠尔》研究的深入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归纳了访谈和实证结合、语文学、原文辨析、诗学理论等四种方法论,认为贺希格陶克陶先生在传记文献研究方面树立了自己的理论观点。
闭幕式上,叶尔达教授以《薪火相传,砥砺前行》为题作了学术总结。他认为本次会议内涵丰富、意义非凡,是充分展现新时代中国蒙古学内涵和外延的一次学术研讨会,是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一次盛会。本次会议不仅为了纪念贺希格陶克陶先生,更重要的是继承先生的人文精神,“薪火相传,砥砺前行”。
最后,乌·纳钦研究员作为论坛主持人,代表主办方中国蒙古文学学会感谢会上发言的20位专家学者,感谢叶尔达教授筹办本次研讨会,感谢与会的所有嘉宾,感谢秘书处的所有工作人员,并宣布本次会议圆满闭幕。
供稿:阿婧斯
初审:包秀兰
复审:叶尔达
终审:斯钦巴图
制版:阿娜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