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5日,中国《江格尔》研究会主办、中国蒙古文学学会和中国蒙古学学会协办的“纪念浩·巴岱先生暨中国《江格尔》工作成就学术研讨会”在线举行。中国《江格尔》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哲学部主任、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研究员发表主旨演讲。以下是演讲全文。
2006年朝戈金与浩·巴岱先生一同在
“孟根布拉克《江格尔》田野研究点”揭牌仪式上
浩·巴岱先生是“江格尔”和卫拉特蒙古历史文化研究事业的领路人。最初有幸见到巴岱主席是1988年在新疆隆重召开的第一届国际“江格尔”学术研讨会上,到现在已30多年了。我记得特别清楚,开幕式是在“老八楼”举行的。很多国际上享有盛名的大学者们前来参会,比如前苏联的宋采夫、前苏联卡尔梅克共和国的国家功勋诗人、著名江格尔学者阿·科契克夫、德国的瓦·海西希、萨加斯特,芬兰的劳里·哈维拉赫提(后任芬兰文学馆馆长,是一位懂蒙古语和阿尔泰语系多种语言的大学者)等,阵容很壮观。国内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高校的蒙古文学研究领域知名学者也悉数到场,因此规格很高。会议是在巴岱主席亲自主持、策划、主办和领导下召开的,对“江格尔”学术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作为一次重要的国际性学术事件,在学术史上也必定会留下清晰的痕迹。
这次会议分为两个部分,在乌鲁木齐召开了学术研讨会后,整个团队驱车到乌苏县的赛力克图牧场,举行了江格尔奇的演唱会。南疆、北疆最重要的江格尔奇悉数到场,包括坡·冉皮勒、加·朱乃等。外国学者深感惊讶的是,各地蒙古族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远的开着卡车,近点的赶着羊群来。主办方在赛力克图高山牧场上搭了几十座蒙古包,半山坡上洁白一片,每个蒙古包配备了年轻的工作人员为参会代表服务。每天的活动安排非常满,而且非常高质量。我记得当时还有祭敖包、鸣枪等各种各样的仪式活动,很多江格尔奇白天在大会上演唱没尽兴,晚上在蒙古包里接着唱,所以各处都能听到江格尔奇演唱的优美歌声。在那儿我认识了不少朋友,有些后来成了我的同行。一起切磋和交流的情景,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当时巴岱主席是位大领导,我是刚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工作两年的小青年,跑前跑后,也愿意看各种各样的演唱场景。不过,巴岱主席对我后来的学术道路影响很深。前一阵参加纪念阿·科契克夫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时,我还翻出当年的照片,分享了这些30多年前的温馨图景。
巴岱主席在领导新疆“江格尔”工作方面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他是个宽厚的长者,在组织领导工作方面非常有技巧、有眼光、有胸襟、有高度。“江格尔”工作的草创时期,大家对具体思路、路径、方式、方法,乃至如何理解“江格尔”的意见并不完全一样,在这样一个比较复杂的局面下能团结大家、求同存异,扎实推进“江格尔”工作,是能够感觉到巴岱主席是个非常有胸襟的人。他以民族文化事业为重,只要有利于民族文化建设,有利于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事情,他都会做,这给我留下特别深的印象。2008年,民族出版社召开了由孟开教授编辑完成的五卷本《浩·巴岱文集》首发式,我们都很惊讶,巴岱主席从新疆基层一直做到自治区领导,几十年来日理万机的情况下,居然抽时间做出这么多的文学和学术成绩。浩·巴岱主席还请我来给他文集作序言,无论从资历还是从其他方面来讲,我都觉得自己不是最合适的人选,但是巴岱主席坚持,所以写这篇序言。为写这个短文,我又翻看了他的文集,其中有的卷很厚重。我记得文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就是文学创作活动,比如《马头琴之歌》这样的诗作,还有《齐达勒图》这种长篇历史小说,都充分反映了南疆地区、特别是他的家乡巴州的现实,他青年时期经历的重要事件和人物,都描写得栩栩如生。也描写了蒙古族知识分子、开明人士以及民众如何反抗国民党统治,发动武装起义、建立地方政权,为新疆的和平解放铺平道路等等。广阔的时代背景,纵深的历史感,人物命运、时代大潮和社会矛盾的复杂纠结,这些都显示了作者丰厚的生活积累、驾轻就熟地处理素材的能力和底蕴深厚的文学表达能力,那些年我们见到的新疆蒙古族长篇小说中,巴岱先生这两部长篇小说是非常有影响力的重要成果。
巴岱先生在蒙古历史文化研究领域也做了很多,包括整理、注释历史文献,还有一些辑录式的成果,有全面讨论卫拉特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还有一些关于卫拉特史诗的系列论文和工作报告。
作为新疆“江格尔”工作的主要领导,他在如何抢救、保护、搜集、整理、翻译、出版、研究、振兴“江格尔”史诗方面有长期全面的思考,这些思考都集中体现在他的文字中。巴岱主席生长于“江格尔”的故乡,又长期受“江格尔”文化熏陶,他既是一个行政领导,又是一个文化人,对伟大的民间演述传统有深入了解和体察,所以他的很多见解既有学理性的思考,又有他个人的切身感受,非常有启发意义。
另外,巴岱主席还在民族文化的组织领导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担任八省(自治区)蒙古语文协作小组副组长以及其他一些重要领导工作。他在全国少数民族高级领导干部中非常有威望,对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国家的安定昌盛这些大问题有坚定的立场和原则。所以一些看起来是具体的业务工作,背后都有这样清晰的政治、文化理念。他担任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新疆“江格尔”搜集整理出版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新疆少数民族古籍搜集整理出版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新疆“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的编委主任,蒙古文推广领导小组组长、新疆卫拉特蒙古研究会会长、新疆蒙古族文化教育促进基金会会长、中国《江格尔》研究会会长,中国蒙古文学学会副理事长,八省(自治区)蒙古语文工作协作小组副组长、蒙古国科学院荣誉博士等等。这些工作岗位头衔看起来是因为他是个位置很高的领导,其实是因为他心中随时都想着保护、弘扬、发展、抢救优秀的蒙古族文化遗产的事业,所以我说巴岱先生当之无愧是新疆“江格尔”事业的领军人物。新疆“江格尔”其实是中国“江格尔”,因为“江格尔”主要在新疆地区传承,在其他蒙古族地区偶而能见到。所以说他是“江格尔”领域的权威和文化建设事业的主要推进者。2005年由巴音巴特主编的《智慧的哈达:浩·巴岱75周岁纪念论文集》,对巴岱先生多方面的贡献已经有所回顾和描述,到孟开老师主编的《浩·巴岱文集》五大卷,比较全面集中地展示了巴岱主席在文化教育事业、行政领导等各方面的工作。
后来我还多次见过巴岱主席。他每次来北京办事,我都去他下榻的新疆驻京办拜访,聆听他的教诲。他这些年一直很关心“江格尔”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相关工作,我们研究所当年下了大力气来推进少数民族“三大史诗”研究工作,在“格萨(斯)尔”和“玛纳斯”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时,也直接间接参与了从文本撰写到推动申报等相关工作,所以这两部史诗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江格尔”却很遗憾因为某些原因没能进入,这也一直是近年我们努力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几次重要的讲话中提到少数民族“三大史诗”,把“三大史诗”和那些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文化丰碑放到一起来并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样的高度在历史上也是头一次。所以,“三大史诗”的工作推进到今天,我们要清楚记得是这些学界的前辈们,主要领导们发挥的重要作用。假如没有他们开创的局面,就没有我们今天谈论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保护等工作的底气;假如当时没有把相关的宣传、整理、研究等做好的话,也不可能有后来这样一个工作局面。
所以,我觉得我们今天在这儿谈论巴岱先生,谈论“江格尔”工作,心里要特别记得这是伟大的事业,是薪火相传的事业,有这些卓越的前辈开创了好的局面,我们作为跟进者,作为后辈后学,也有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我们不仅要保存好,还要研究好民族最优秀、最灿烂的文化遗产,把它发扬光大,只有责无旁贷、不辱使命地做好这些工作,方能告慰巴岱先生。谢谢大家!
初审:玉兰
复审:孟开
终审:斯钦巴图
制版:阿娜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