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5日,中国《江格尔》研究会主办、中国蒙古文学学会和中国蒙古学学会协办的“纪念浩·巴岱先生暨中国《江格尔》工作成就学术研讨会”在线举行。中国《江格尔》研究会副会长、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副主任、《江格尔》研究中心主任孟开教授作了会议总结。以下是总结全文。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副会长孟开教授
正当全国⼈民满怀热情迎接党的二十⼤胜利召开之际,由中国《江格尔》研究会主办、中国蒙古文学学会、中国蒙古学学会协办的“纪念浩·巴岱先生暨中国《江格尔》工作成就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同仁们的⽀持下,在与会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圆满结束。
受本次会议组委会和中国《江格尔》研究会的委托,现对本次会议作以下总结,有不对或不当之处还望各位领导、专家学者批评、指正、补充。
纵观本次研讨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主题突出。本次研讨会主题鲜明,即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三大史诗”保护方面的重要论述为行动指南,通过研究总结浩·巴岱先生组织领导中国《江格尔》工作的杰出贡献来奖掖后学,更好地推动中国《江格尔》领域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为宗旨,与会代表用心撰写论文和发言稿,并积极建言献策,分别从追忆浩·巴岱先生、卫拉特蒙古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研讨、浩·巴岱先生与中国《江格尔》工作成就等方面进行交流研讨,主题突出、目标明确,有很强的实效性。
2.内涵丰富。本次学术研讨会在筹备期间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江格尔》研究会领导和浩巴岱先生家属及生前挚友、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学会秘书处严密组织,大家踊跃投稿,共收到论文及发言稿30多篇,经组织初评,选出25篇发言稿和论文参加研讨会交流。从选题来看,大部分文章选题来自亲身经历,是社会实践的经验之谈。他们围绕本次会议的主题,精心选材,剖析现象,引经据典,图文并茂,将自我的所思,所得与大家分享。论文资料丰富,涉猎面广。无论是从形式到种类,还是从广度到深度都各具特色。从不一样角度、不一样层面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和想法。还有一些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及思考的话题,为我们提供创新思考的空间,指出探索的方向。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与会代表的勤奋及对本次会议的重视,更说明大家对浩·巴岱先生组织领导中国《江格尔》工作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的认可和对浩·巴岱先生的深切缅怀。
3.形式多样。此次会议论文要求形式不限,主要研究浩·巴岱先生与中国《江格尔》工作成就,鼓励大家都来参加。从与会代表人数及构成来看,既有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也有家属代表,多角度、多层次切磋、交流,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既有深切缅怀追思浩·巴岱先生的文章、随笔,又有评论文章,还有逻辑性很强的论文。无论是哪种体裁和样式,都反映出代表们乐思善思会思,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对以后的中国《江格尔》学和卫拉特学的繁荣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4.精心组织。整个会议的前期准备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大部分都用在了资料的组织设计和落实上,等到组织参会人员时间已经不多。值得欣慰的是,学会代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和中国《江格尔》研究会,中国蒙古学学会、中国蒙古文学学会等三个国家一级学会领导对会议的召开给予高度重视,副会长乌·纳钦和秘书长玉兰同志协调相关工作,保证了会议的顺利进行。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邀请到了朝戈金、金峰、马大正等学术界资深专家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报告。会议的组织和安排,热情有序、朴实节俭,文化氛围浓郁,让与会代表切身感受到亲切、庄重、祥和的氛围。学术研讨内容紧凑、议程饱满,体现学术前沿,尤其是主旨演讲详略结合、例证有力、内涵深刻,赢得了线上参会者的高度赞扬,受益匪浅。
5.影响深远。这次研讨会引发了广大学术界同仁的思考,启迪他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扎实推进中国“三大史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保护和研究事业,使之持续以高质量向前发展。与会代表认为,本次学术研讨会将激励学会广大会员和学术界同仁向典范学习,做到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严谨治学,甘为人梯,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因此具有里程碑意义,必将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总之,本次会议在学会秘书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领导和与会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下圆满结束,整个过程组织有序,气氛活跃,学术氛围浓厚,达到了学术探讨、信息交流、增进合作的预期目的。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与会专家学者,感谢会议主办单位中国《江格尔》研究会的各位领导;感谢会议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和热情服务;感谢阿拉腾奥其尔、宝音达、道·孟和、塔亚四位主持人的精彩点评和辛勤劳动;感谢各方有识之士踊跃参与和无私分享,谢谢你们!
初审:玉兰
复审:纳钦
终审:斯钦巴图
制版:阿娜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