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 > 国内动态
首页
2018年度蒙古族现当代文学研究综述
日期:2021-10-22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中国蒙古学学会 点击量:12

2018年在蒙古族现当代文学研究在研究范式、理论观点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从现代文学研究(版本研究、比较研究)和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建设、文学类型研究、前言和热点)两个方面锐意进取和开拓创新,成为文学研究领域的一道亮丽风景。

一、现代文学研究

近年来由于文献资料贫乏和研究力量薄弱导致蒙古族现代文学研究进程迟缓。但2018年取得的学科成就表明青年学者们对现代文学研究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在明显提升。

1.版本研究

版本是文学作品的根本,也是文学研究的根本。随着蒙古族现代文学资料建设的不断推进,现代文学版本研究也从赛春嘎作品版本研究拓展到额尔敦陶克陶等其他作家作品的版本研究。

央甲带·特古斯巴雅尔《额尔敦陶克陶两首诗作的文本和内涵》(《中国蒙古学》2018年第6期)从版本学的角度考察额尔敦陶克陶两篇诗作,对初刊本与其他修改版本进行对校,试图还原文本原貌,纠正转载或再版过程中所出现的误读、遗漏、规范等问题,并对原版本的一些词汇进行了新的解读。文章认为,文学作品根据不同需求可分为针对学术考证的“研究文本”和针对通俗阅读的“阅读文本”两种,但后者必须以前者为基础。

白嘎力《赛春嘎与东洋大学》(《中国蒙古学》2018年第6期)认为,赛春嘎的教育思想与其在日本所接受的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东洋大学教育方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三木春雄教授的指导对赛春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2.比较研究

2018年,部分学者从比较文学的视野对赛春嘎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潮洛蒙《赛春嘎与日本诗人比较研究—北原白秋与赛春嘎》(《中国蒙古学》2018年第3期)从内容和创作心理两方面对北原白秋和赛春嘎的散文作品进行比较认为,由于海洋水乡和蒙古高原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历史、社会环境,导致两位作家对乡土风景和儿时回忆所体现出来的乡土情感各具特色。

朝克图《纳·赛音朝克图“沙漠故乡”与达·纳楚格道尔吉“我的故乡”比较研究》(《中国蒙古学》2018年第4期)认为,纳·赛音朝克图的诗作“沙漠故乡”在构思、形式、技巧、主题等方面受到达·纳楚格道尔吉诗作“我的故乡”的影响。

何欢《赛春嘎以“沙漠故乡”为题的两部诗章及其不同风格》(《金钥匙》2018年第2期)从散文和诗歌不同的写作风格着眼分析了赛春嘎不同文体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心理和思想变化。

3.文本解读

2018年,学者们从创作心理、现代叙事学、现代性的角度,对现代文学文本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诺恩达古拉《论现代蒙古族女性文学创作—以“青旗”为例》(《金钥匙》2018年第1期)通过阐释蒙古族现代女性作家诗歌、小说、散文、信件、日记等作品的主题和文体特征,肯定了蒙古族现代女性作家极具思想性的作品对丰富和拓展内蒙古现代文学史内容做出的巨大贡献。

萨日娜《从心理学视角看“我们蒙古的振兴之声”》(《金钥匙》2018年第3期)从蒙古地区的新理解、蒙古族妇女的新认识、作者自我的认识等三个方面对赛春嘎散文集《我们蒙古的振兴之声》的创作心理特征进行了阐释。

红霞《现代蒙古文小说叙述模式的突破与创新》(《中国蒙古学》2018年第4期)从叙述视角的主观化、叙述时间的自由化、叙述结构的内化等三个方面论述现代蒙古文小说叙事的新探索,评价其叙事模式在汲取民间文学的营养,借鉴外来文学的基础上所取得的创新和突破。

关图雅《现代蒙古人的自我认知与想象》(《中国蒙古学》2018年第4期)从“现代”与“自我”、蒙古人的“自我”意识与想象的转型、现代蒙古族文学中的“自我”认识与想象三个方面阐释了现代蒙古人的“自我”认识与想象问题。文章认为,自近代蒙古族文学始,蒙古人的“自我”认识和想象从书写英雄向关注弱势群体转变。现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病态”描写以及“小鸟”、“小草”象征喻义是其现代性的重要表现。

二、当代文学研究

2018年度蒙古族当代文学研究从资料建设、分体研究、前言热点三个方面聚焦匠心精品,呈现出较为活跃的态势。

(一)资料建设

满全《蒙古文学学科史综论》(《民族文学研究》2019年第2期)认为,蒙古文学学科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科内部交流不畅通、信息闭塞。境内的专家学者对境外蒙古文学研究状况及前言信息的生疏,利用境外资料方面有所欠缺。同样,境外的专家学者也没有深入境内蒙古文学研究及前言信息,利用境内资料等方面存在一知半解。资料的局限和闭塞状态极大地局限蒙古族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

2018年,蒙古族现当代文学资料建设有了新的增长点。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创作和评论资料有斯钦孟和编著《蒙古族古今文学精粹》(9-10卷、13-20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色·额尔德尼作品集》(短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剧本等共19册,内蒙古文化出版社)《“潮洛濛”中篇小说精粹》(1-10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潮洛濛”原创精品丛书》(1-2册)《“潮洛濛”精品珍藏版》(1-10册,人民出版社)《德·普尔布道尔吉作品选集》(1-6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王满特嘎编著《蒙古国戏剧文学集》(1-6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等。

乌力吉巴图编著《内蒙古优秀文艺评论选》(内蒙古文化出版社)收入近五年发表的46篇评论文章。娜弥雅编著《这26年批评家们在思考什么:1990—2016年蒙古文学评论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收入蒙古族文学学科建设、文学史、文学创作、百家争鸣等方面的30篇评论文章,系统展示了当代文学评论家们26年以来的主要关注点和学科研究水平。

随着信息传播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当前中外学界高度关注民族文学资料建设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意图通过加大信息化力度更好地发挥其实用价值。

(二)文学类型研究

2018年度蒙古族当代文学研究以文学类型为主要关注点。总体而言,集中于诗歌、小说研究,而散文和影视戏剧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

1.诗歌研究

2018年度诗歌研究的关注点集中在文化韵味、诗学特征、语言陌生化、文学史地位的建构等几个方面。

苏尤格《朵嘎日苏荣蒙古式格律诗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依据中国格律诗、绝句理论,解析朵嘎日苏荣格律诗的文体特征和艺术成就,评点其作品忽视蒙古族诗歌艺术传统和蒙古语语法的缺点问题。

苏尤格《游牧文化飘香的诗章》(《金钥匙》2018年第5期)从游牧文化情感、宇宙的理性把握、语言的弹性等方面解读策·潮鲁门诗歌作品,肯定其诗歌扎根蒙古族牧民的生活沃土,是富有浓厚游牧文化味道的抒情之作。

海日寒《多兰诗歌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文版·2018年第5期)从意义、艺术特征以及传承与发展三个方面深入解读多兰的诗歌,认为其作品在内涵方面形成历史眷恋、文化批判、爱情忧愁等意义三区;艺术方面有着中年书写、现代性象征、辩证思维等艺术三鼎;传承方面汲取蒙古族“朦胧诗”、传统诗歌以及民间文学的养分;艺术借鉴上间接或直接吸收汉文“朦胧诗”或现代诗歌以及国外现代诗歌的影响,对蒙古族现代诗歌的艺术探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道润腾格里《飞向世界幽深处的诗人》(《金钥匙》2018年第4期)从宇宙的想象、意义的建构、潜在结构—传统与革新等三个方面阐释了那·呼和诗贵诗集《美丽的梦》的艺术成就。作者认为,诗歌的修炼来自于灵魂的沉思,只有触摸宇宙边界的诗人才能写出训诫世界的诗作,用诗歌去探索和感受宇宙的奥义,成为宇宙深处闪闪发光的诗人。

策·朝鲁门《内在动力与“东方之欢”》(《金钥匙》2018年第2期)以语言连缀的心灵世界、感觉化的柔性美、感性化的自然意境、梦想化的神话、粗线的素描等方面解读额·欧仁的诗集《东方之欢》的艺术特征,指出其某些作品中存在的用词不贴切或感情色彩表达不准确等不足之处。

策.朝鲁门《驼乡之子在用“苍天的语言”吟诵》(《金钥匙》2018年第5期)从灵感启迪、内部宇宙、传统与革新、直觉的复活等方面解读额·宝鲁德诗歌文本的深层特征,肯定其作品是撼动人心的艺术之作。

萨日娜专著《多兰诗歌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8年)运用文本分析、比较研究、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从故乡母亲和自我抒写、历史沉思、爱情私语、儿童世界等四个方面对多兰诗歌创作进行了系统的综合研究。作者认为,一、人生经历和心灵感悟是多兰诗歌的创作源泉;二、多兰的创作历程依据基本内容、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和情感变化可分为1984—1987、1987—1991、1991—至今等三个阶段;三、多兰的诗歌《蒙古人》在内容张力、形式创新、写作技巧等方面堪称巧妙结合传统诗歌和世界经典诗歌技巧的典型之作,是蒙古族当代诗歌中的经典作品;四、蒙古族当代学者诗人之一的多兰堪当文学传统的重构者、艺术创新的积极践行者;五、多兰的作品体现出蒙古族当代诗歌的现代转型特征。

莎日娜《策·朝鲁门的诗歌禀赋》(《金钥匙》2018年第5期)从忧愁、思念、沉思的艺术表达,审视了策·朝鲁门诗歌的独特意象和审美内涵。

查娜《当代蒙古文诗歌批评之蠡酌管窥》(《金钥匙》2018年第5期)对诗歌理念、当代诗歌批评概况、当代诗歌批评的特征进行了阐释。作者认为,当代诗歌批评在发展的过程中从价值肯定、阐释模式、构思趋向到语言修辞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有开放性、对话性、包容性的当代文化语境之下,在本土文化的努力中如何借鉴世界诗学优秀传统、达到何种效果等问题有待继续深入挖掘。

查娜《蒙古族抒情主义诗学审视》(《中国蒙古学》2018年第6期)对蒙古族抒情主义诗学足迹、抒情主义诗学审视、抒情主义诗学症候作了阐释。文章认为,抒情主义诗学是具有历史厚度的文学现象,是超越时间和地理的话语,其形成和发展与国家、群体以及历史紧密相连。

仁钦道尔吉《豪情悲伤忧思:三股交织的诗篇》(《金钥匙》2018年第5期)从豪情、悲伤、忧思三维一体的创作心理结构,解读策·朝鲁门诗集《游牧历书》中的复杂文化心理和对游牧文化的哲学思考。

乌云毕力格《学者诗人的未来担当》(《金钥匙》2018年第6期)从日常生活的艺术化与儿童好奇心的激发、虚实的结合与儿童认知的开拓、对话的巧妙运用、神话故事的叙事、问答形式与智慧的开启等方面解读巴·布林贝赫儿童诗歌的艺术特征,肯定儿童诗歌研究在巴·布林贝赫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呼和巴拉《新时期科尔沁小说的基本结构及特征考察》(《中国蒙古学》2018年第4期)从主题的拓宽、人物的革新、技巧的提升等方面解读新时期科尔沁小说文本。文章认为,新时期科尔沁小说的基本结构和特征发生了变化,主题得到拓宽,人物形象丰富饱满,技巧也越来越趋于多样化。

那·葛根萨日《查荷日玛极其诗歌的美学建构》(《金钥匙》2018年第1期)以好乐宝网站网友对查荷日玛诗歌的评价为依据,从语言的新组合、诗人的豪迈气质、价值观(人生观、生命观、审美观)、心灵的洗礼以及境界、修辞格的失位现象等五个方面阐释了查荷日玛诗歌作品的审美特征。

白图雅《爱意荡漾的深情抒怀》(《金钥匙》2018年第1期)对图格其其格诗歌作品中爱的书写(乡情、历史的大爱、亲情、爱情等)和艺术成就(灵敏的感觉、巧妙的构思、灵感的把握)进行解读,评点其作品中存在的欠缺世界化视角和群体意识、语句重叠等弊端。

白图雅《希望的一棵树并不孤单》(《金钥匙》2018年第5期)从童年的回忆、生命的感悟、诗歌的提炼等方面解读甘旗木头诗歌的艺术成就。作者认为,甘旗木头的诗歌语言具有弹性和张力,富有意象语言、词语的超长搭配、语言的陌生化等特征。

普·朝克图那仁《内心世界的诗歌建构》(《金钥匙》2018年第1期)论述额·欧仁诗歌主题、内在结构和意象内涵,批评其作品中存在感受的重复表达、语言规范的歪曲等不足之处。

杭·乌顺宝都嘎《新时代的松吉德玛》(《花的原野》2018年第4期)从人物特征、神话色彩、情节复杂性等方面阐释了乌力吉布林短篇小说《松吉德玛》的艺术特征。

特日格勒《丝绸之路—文明的华章》(《金钥匙》2018年第2期)从丝绸之路、希望之路、历史之路、文化之路、故事之路、中国之路、祝福之路等方面解读了苏·额尔德尼的诗歌《大丝绸之路》的深刻思想内涵。

2.小说文本研究

2018年度,蒙古族当代小说文本研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其中,民间叙事、语言风格、小说转型、回归心理、发展趋势等成为小说文本研究的关键词。

宝荣的专著《沉思复归追求》(辽宁民族出版社,2018年4月)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蒙古文小说进行了多维度的解析,从沉思—文学作品予以社会的分析—对权力的描述、复归—向文学自我的转型—对人的关怀、追求—文学由政治话语转向民族话语—对共同体生存境遇的关照等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储丽格尔《想象的可视空间与不可视空间》(《金钥匙》2018年第3期)从想象的可视边界(故事的构思、故事的剪裁)、想象的不可视边界(伤痕的表现、人的探索)两个方面论述了特·罗布生小说的艺术成就,评点其小说创作中存在的多余解释和细节失误等问题。

莎日娜《鲜活人物形象下意境的巧妙与得当》(《金钥匙》2018年第2期)从故事的普遍性(人类普遍问题)、人物中的“新星”、乐观向上的心灵、善于运用过去式语法形式的语言特征等方面阐释了小说集《水之韵》的艺术成就,指出作品频繁使用过去式句式影响了阅读节奏。

娜弥雅《百姓文化传统与哈斯巴特尔的小说创作》(《金钥匙》2018年第5期)从民间文化叙事立场、借鉴民间文学程式和民间文化原型探索三方面解读哈斯巴特尔小说,指出其作品存在的主题过于集中、结构模式化、人性单一化等弊端。

雅·铁木日斤《蒙古语小说趋势》(《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2018年第6期)视《全国翁牛特杯微型小说比赛》为蒙古族文学的新现象,阐释了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文类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概念的变迁。作者认为,小说文本的篇幅缩小、宏达叙事到私人叙事、现实表现到心理描写,语言修辞的风格化等现象是蒙古语小说发展的新趋势。

铁军《民间话语的自然叙述》(《金钥匙》2018年第4期)从原始沙漠的叙事立场(民间话语的衰落与与复兴、叙事场域、本土文化的坚守)、现实主义的超越、自然叙述(鲜活语言、比喻之美、意象语言、叙事视角的巧妙转换、戏剧叙事)等方面阐述德·那木斯来扎布的小说叙事特征。肯定其作品尝试民间自然叙事模式,突破以往的现实主义创作惯例,给读者留下宽广的思考空间,呈现了审美效果的独特魅力。

关·图雅、海日寒《新时期蒙古语小说中的宝木巴情结——以阿尤尔扎那的小说为例》(《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文版·2018年第4期)从蒙古语小说中的“宝木巴”情结、现实的批评—“宝木巴”的失去、乡村戈壁的眷恋—“宝木巴”的回忆、理想世界的创建—“宝木巴”的建构等方面解读新时期蒙古语小说中的“宝木巴”情结现象。文章认为,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生态文学现象是蒙古族文学“宝木巴”理想的集中表现。现实的批评、乡村戈壁的眷恋、理想世界的建构是阿尤尔扎那为首的蒙古族小说家“宝木巴”情结的三种表现形式。“宝木巴”理想虽然不能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但是能给人一种思想的启迪、价值的参考和理想的光芒。

额尔敦哈达、乌达巴拉《成长小说及蒙古语成长小说》(《中国蒙古学》2018年第1期)从成长小说、成长小说发展、蒙古族成长小说等三个方面解读成蒙古族成长小说雏形、发展的来龙去脉。文章认为,“成长”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既是一个平凡而真切的过程,又是一个无比丰富而难以确定的概念。以青少年的成长为主要叙事对象的成长小说也处于“成长”的过程中,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巴特日格乐、海日寒《力格登小说与存在主义之关联》(《中国蒙古学》2018年第3期)从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在蒙古族文学、力格登小说中的存在主义等三个方面阐释了力格登小说创作的创新特征。文章认为,力格登的小说注重民族文化,深度挖掘人性的思考和存在的意义,为20世纪80年代蒙古族小说增添了别样的思考方向,推动了蒙古族文学的国际化、人类化、哲理化进程。

玉兰《历史题材小说女性叙事叙述视角》(《金钥匙》2018年第1期)从历史资料与历史观、宏观把握与精雕艺术、女性叙事视角等方面阐释达·阿拉同其其格长篇小说《班帝拜斯》的艺术特色。作者认为,该长篇小说情节构思巧妙,在历史事件的宏观把握、精雕技巧、女性的叙事等方面独具特色。

仁钦道尔吉《新时期蒙古文长篇小说“新神话叙事”论》(《金钥匙》2018年第6期)以“地域历史题材”和神话叙事、“锡林”勇士母体和新神话叙事为例,阐释了区别于传统历史题材书写的新时期蒙古文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独特的历史叙事手法。

元成《微阅读时代的文学比赛》(《中国蒙古学》2018年第5期)从小小说的历史足迹、小小说的由来、新时代蒙古文小小说的展现、蒙古文小小说的独特景观、友好建议、小小说的意义及期望等方面评述了蒙古文小小说创作的得与失。文章认为,贴近生活、符合时代需求的小小说既结合抒情和叙事,又包含诗歌的简练、小说的弹性、戏剧的曲折、电影的画面,能为读者带来奇妙的艺术感受。

初一《口述叙事中的批判意识》(《金钥匙》2018年第4期)从主题分布(英雄精神的衰落、新生活美好的向往、牲畜悲剧命运的关怀、城市化与文化心理的变迁、腐败干部的讽刺嘲笑)和口述叙事(丰富的熟语、神话叙事、细节描写和独特比喻)两方面解析德·那木斯来扎布小说作品的艺术成就,指出其中存在的人物形象单一、故事情节缺乏艺术处理、多余陈述等弊端。

勒·吉日嘎拉《大戈壁的往事与普通人的命运悲剧》(《金钥匙》2018年第3期)对特·罗布生小说的叙事交流、叙事策略进行解析,肯定其通过描写特定历史背景下戈壁人的生活追求和命运遭遇,表现历史与个体复杂关系的叙事技巧。

代兴安《民间文化与艺术作品》(《金钥匙》2018年第4期)从民间文化的运用和吸收角度解读德·那木斯来扎布小说中的民间文化元素及其审美效果,批评其作品存在的艺术弊端。

哈·乌兰巴托《简析新时期蒙古文小说语言文体探索(一)》(《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文版·2018年第2期)从诗歌文体的尝试、音乐文体的吸收、戏剧文体的借鉴等三个方面阐释新时期蒙古文小说创作中的多种文体杂糅现象。文章认为,作家们突破传统小说的边界规范,打破文体之间的界限,追求独特的审美效果,充分体现出小说艺术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特征。

赛音朝格图《新世纪蒙古文中篇小说描绘的自然生态(一)》(《金钥匙》2018年第3期)对新世纪蒙古族小说中的自然生态(草原的沙漠化、矿产的破坏、猎物的稀少)主题及其背后的危机、创作心理进行阐述,认为眷恋自然、恢复自然、回归自然是新世纪蒙古族中篇小说的审美心理特征。

包天花《新时期嘎达梅林叙事中的性别表述》(《中国蒙古学》2018年第5期)通过“嘎达梅林”叙事及蒙古族性别审美传统、真实历史人物牡丹人物形象的重塑、福晋的阴险刁滑和民族历史记忆的解析,认为新时期文学中“嘎达梅林”叙事体现出蒙古族性别文化传统和对民族历史的认知心理。

乌日罕《韩涛高长篇小说<雾霭漫漫的草原>》(《蒙古学研究》2018年第1期)认为,韩涛高长篇小说《雾霭漫漫的草原》集狩猎、游牧、农耕、萨满、佛教文化等多元化思维为一体,富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额·乌力更《传说现实悲悯》(《金钥匙》2018年第3期)从神话性质的故事、悲悯心理、残酷的现实,生动的语言等方面对特·罗布生小说的艺术成就进行了阐述。

赛音贺喜格《爱情底蕴永恒的故事》(《金钥匙》2018年第1期)从主题和叙事手法(内视角、历史视角、神话叙事、多种线索的交叉)着眼,解读策·布和德力格尔的中篇小说《灵魂深处的呼唤》在诗歌与图景的结合、巧妙的想象、多维审美空间等方面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乌云朱日和《别离的悲伤》(《金钥匙》2018年第1期)从内容结构(交叉叙述的三个故事)、重复的力量(情节结构)、意义深度(别离的悲伤)三个方面阐释了策·布和德力格尔的中篇小说《灵魂深处的呼唤》在内容、意义和叙事结构方面的审美效果。

图雅《阿尔宾贺喜格长篇小说“茫茫”之角色简论》(《金钥匙》2018年第2期)论述了阿尔宾贺喜格长篇小说《茫茫》的女性、好汉、背叛者等人物形象的独特性和生动性。

乌日乐格呼《自由的艺术:沉重的生活,轻松书写》(《金钥匙》2018年第5期)对莫·浩斯巴雅尔短篇小说集《雨中人》的情感表达和时间结构进行了解读。

宝音套克套《简析阿格东嘎老人的2部作品》(《哲里木文艺》2018年第6期)解析阿格东嘎长篇小说《银光闪闪》的叙事技巧、描写手法和文化内涵,阐释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孟和巴雅尔《扎哈达式的叙事》(《哲里木文艺》2018年第7期)从祭拜—信仰、歌唱—人生观、游移—价值观、回归—生活真实等方面解读了扎哈达儿童文学作品的心理特征。

常玉梅《论当代科尔沁蒙古族儿童小说的艺术性》(《中国蒙古学》2018年第1期)从儿童小说人物、儿童小说语言与构思着眼,梳理当代科尔沁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文章认为,形象的创新性、语言的独特性和构思的新颖性是当代科尔沁儿童小说最鲜明的艺术特征。

关·图雅《论中篇小说<孤岛中的笛声>之叙事探索》(《蒙古学研究》2018年第2期)认为,中篇小说《孤岛中的笛声》在表层上以个体叙事为主,描写人物之间的“爱之神话”,在深层上,则表达了对一个民族乃至人类共同命运的思考。

哈斯毕力格《文学实践与民族记忆》(《金钥匙》2018年第4期)从民间文化记忆、语言记忆、时代记忆等三个方面阐释了德·那木斯来扎布小说的文化内涵。

青达木尼《<村落旧址>赏析》(《金钥匙》2018年第4期)从小说的对话艺术、生态主题、口头语言等三个角度阐释了德·那木斯来扎布短篇小说《村落遗址》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

斯日古楞《文学与当下》(《金钥匙》2018年第5期)对阿拉腾图拉古尔短篇小说《杜拉玛和杜拉玛》中的儿童关怀和对照式结构特征进行了阐释。

3.散文研究

与诗歌、小说研究相比,蒙古族当代散文的研究关注度并不高。大众化的趋势、文学史地位和乡土情结是2018年蒙古族当代散文研究的关键词。

敖敦《新世纪散文大众化趋向及其合理性》(《中国蒙古学》2018年第6期)从内部机制和历史合理性两个角度对新世纪蒙古族散文的大众化进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文章认为,散文创作队伍的全民化和多层次化促进了蒙古族散文的大众化进程。21世纪初,蒙古族散文从类型到机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迎来了堪称“散文时代”的新态势。

道润腾格里《蒙古族报告文学的领路人》(《金钥匙》2018年第2期)从被叙述的对象—凡人的不平凡故事、叙事模式—英雄的探险故事、叙事技巧—跨文体叙事(诗歌的气质、小说的骨架、散文的血流)、叙述者—光塔的创建者等三个方面解读了蒙古族一代报告文学奇迹的创造者布仁巴雅尔的报告文学作品。作者认为,作家布仁巴雅尔通过不懈的追求,推进蒙古族文学中的年轻文体—报告文学的发展成熟,巩固其文学史中的地位,使其能够入选经典艺术之列。

包天花《游牧民族的文化乡愁—以鲍尔吉原野民族主题散文为例》(《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2018年第1期)论述了鲍尔吉原野民族主题散文的本土故乡建构和批判心理,解析其对游牧文化的眷恋情结、文化情怀和批判精神。

索德那木旺吉拉《喷涌不息的那仁宝力高》(《金钥匙》2018年第2期)解读贡·巴达拉夫散文所描写的故乡记忆、文化反思和友爱情感,分析其作品语言流畅、人物鲜活、情节简练的艺术特征。

赛音贺希格《简论策·布和德力格尔的“爱”的三部曲》(《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文版·2018年第2期)从形象的叙事、人物的正能量、生命的壮美等三个方面解读了策·布和德力格尔散文集的审美内涵。

白俊杰《地方性知识·爱的歌谣》(《金钥匙》2018年第4期)从科尔沁人的生产生活、科尔沁民歌的节奏、儿童时代的记忆等方面阐释了博·照日格图散文集《村庄》语言自然质朴,不事雕琢的审美特征。

4.影视和戏剧文本研究

玉兰《蒙古族电影题材、表现手法及导演的叙事态度》(《金钥匙》2018年第3期)对宁才导演的《额吉》《疾风中的马》《故乡》三部电影的主题、表现手法、叙事立场以及角色意识的变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作者认为,对文化群体和本土文化的忧患意识是上述三部电影共同的思想底蕴,体现出导演对现实生活的认真思考。

阿茹娜《剧作“驼乡新传”的和谐追求》(《金钥匙》2018年第1期)从人与大自然的和谐、骆驼和大自然的和睦共处、人类自身的精神和谐等三个方面解读达·毕力格图的剧作《驼乡新传》,肯定其主题从“大自然”升华至 “精神自然”的思想追求。

(三)前沿和热点问题

2018年,学科史的梳理、文学流派的探讨、蒙古文学地位的建构、地域文学地图的描绘、文学发展的总结成为蒙古族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

1.蒙古文学学科史的系统梳理与建构

自13世纪末14世纪初至今,蒙古文学学科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的规律、探讨其发展的前景,已是学界当务之急。

满全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阶段性成果(14ZDB071)《蒙古文学学科史:资料整理与体系建构》(远方出版社·2018年)一书从知识考查与体系建构、精神地形与诗艺探险、全民狂欢与群体检阅、想象的世界与多彩的叙述等方面入手,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内,首次系统梳理了蒙古族文学学科发展史,并对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度阐释。该书对古今、中外蒙古族学科史资料作了建设性攻关,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内,首次系统梳理了蒙古族文学学科存在形态的变化、发展历史,勾勒出蒙古族文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力图建构蒙古文学学科史的理论体系。梳理、阐释、建构是该研究突出的特色和亮点。

查娜的专著《阐释与建构:当代蒙古语诗歌批评研究》(民族出版社·2018年)以诗人—文本—批评的研究视野,从艺术潜在世界的研究—与诗人相关的文本、审美建构—与诗相关的文本、诗学建构—与诗相关的文本、诗歌艺术的评阅人—与读者相关的文本等四个方面审视了蒙古族当代诗歌批评文本,试图建构蒙古族诗学理论体系。该作品的学术原创性值得肯定。

2.灵幻主义文学流派热议

自2016年由灵幻主义流派第二次会议上成立宣言正式提出以来,蒙古族灵幻主义文学流派引起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先后出现了一系列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展现出较为活跃的发展态势。

莎日娜《蒙古族文学神秘主义诗学问题探讨》(《中国蒙古学》2018年第1期)从神秘主义与神秘主义诗学、神秘主义创作与蒙古族文学理论研究的创新、直觉—蒙古传统文学基因的内容与形式等三个方面阐释了神秘主义诗学的内容、审美特征以及与蒙古族文学传统的内在联系。文章认为,神秘主义诗学是关系到人类文学的普遍问题,文学中的灵幻是通过创作来体现的神秘主义具体表现形式。蒙古族文学中神秘主义诗学涉及到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灵幻主义文学流派的提出具有先锋意义,是蒙古族文学理论开拓创新的象征。

海日寒《泛存在的想象与构建》(《中国蒙古学》2018年第5期)从基本理念(泛存在的展示)、主题(堕落、危机、毁灭)、人物(怪异人物系列)、叙事(荒诞、冷漠、短叙)等方面对乌力吉布林的小说创作进行了系统阐释。文章认为,乌力吉布林小说描绘“堕落的轮回”之存在模式,以乌托邦书写相反的“天堂的缺位”来诉说堕落、危机和毁灭,哲理性阐释了由“暗存在”和“明存在”相渗透造就的“泛存在”。小说塑造的幽默、虚拟、变异、灵幻的人物形象充分证明了乌力吉布林小说艺术荒诞、冷漠、短叙的总体特征。

满全《暗存在与暗存在主义—论布林现象》(《中国蒙古学》2018年第1期)认为,在民间传统、宗教传统、科学研究中有着暗存在、暗能量、未知边界的想象,它经过某种关系、缘分、路径渗透到现实世界,支配或决定着现实世界中出现的人、事物、行为。我们所主张的描绘宇宙的第四种可能—暗现实主义是挖掘暗存在、暗能量、未知边界为目的创作方法。

初一《灵幻小说及其世界视野—魔幻现实主义与神秘写作之比较研究》(《中国蒙古学》2018年第1期)从文学生成的不同历史文化土壤(社会变迁、哲学思想基础)、主题的不同倾向、文学技巧(人物的多样色彩、表现手法的丰富性)等方面解析灵幻主义小说流派的艺术特征。作者认为,灵幻主义小说在主题、人物、语言和叙事技巧方面进行了全新的探索,应在蒙古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灵幻主义小说在继承蒙古族本土文化与文学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为蒙古族文学创作带来新的气象。灵幻主义文学流派是蒙古族文学首次有意识创建的文学流派,是蒙古族小说向“综合小说”发展,更进一步接近世界文学发展水平的创新之举。

包·乌云《多元生活之灵幻叙述—布林小说研究》(《中国蒙古学》2018年第1期)从探索和深化两个角度论述乌力吉布林的小说成就。作者认为,与传统小说描写的是平面世界不同,乌力吉布林小说描绘多层次世界,寻找叙述世界的第四种可能。乌力吉布林小说展示出超越现实主义理性、解构理想主义乌托邦以及超脱现代性制约的潜在现实,并通过描摹潜在现实中有可能存在的神秘力量、情节以及潜在秩序,试图阐释实际现实。

3.世界文学格局中的蒙古族文学建构设想

众所周知,自改革开放以来,蒙古族文学创作和评论在数量和质量上取得显赫的成绩。但是,作家们的目光局限于民族内部的纵向比较,陶醉于所取得的成就,缺乏与其他民族文学或世界文学的横向比较,以致创作水平仍停留在20世纪80-90年代的水平。

满全的专著《现场与观察:来自蒙古族当代文学现场报告》(远方出版社,2018)由秩序的建构(民间社会、文学批评),艺术探险(未知的边界、暗现实主义),优美的曲调(宇宙缘由,意义的结构),自由探索者(复杂经验、理想王国),途中杂谈(采访、对话)等内容组成,从民族内部和外部的评价体系以及世界文学的高度探讨蒙古族文学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地位、蒙古族文学与诺贝尔文学的差距。作者从世界的高度、民族的深度、地域的广度,对蒙古族当代诗歌、小说、散文创作进行客观、理性的审视,敏锐而准确地观察到蒙古族当代文学创作在民族文学内部系统的纵向评价、判断和批评,探索尚未深入展开的跨民族、跨国界的外部体系中的评价、判断和批评问题。关注当下,抓住要点、掘进深处是该专著的鲜明特色,充分体现出研究者用评论来引领文学创作,参与世界文学对话,建构宇宙秩序的学科意识。该专著生动地概括蒙古族当代文学学科发展脉络,提出了诸多科学、理性、具有建设性的学术观点。

4.描绘地域文学地图的尝试

地域是文学作品产生和发展的沃土。由于文化的地域性规律,蒙古族文学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在以往的研究中内蒙古地域文学的研究成果丰硕,然而在创作界和评论界,对卫拉特文学缺乏足够的重视,对其研究也较为薄弱。2018年度内蒙古地域文学研究有增长点的同时,卫拉特文学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出现系统综合研究成果,弥补了以往的缺憾。

孟开的编著“蒙古文学史料整理与研究丛书”成果—《20世纪卫拉特蒙古小说研究1-5卷》由新疆小说作家群与作品研究(第1-2卷)、青海小说作家群与作品研究(第3卷)和阿拉善小说作家群与作品研究(第4-5卷)等三部分组成。该丛书以小说研究为切入点,运用传记学、文学文化学、地域美学、阐释学、目录学、田野调查等理论与研究方法,在蒙古文学研究领域内首次系统深入地阐释了新疆、青海、阿拉善等区域的蒙古文小说创作,力图描绘卫拉特文学地图、建构乡土文学理论体系。

孙高娃的专著《科尔沁当代乡土小说文化内涵研究》运用文学文化学、语言学、地域美学等理论与研究方法,首次对科尔沁当代乡土小说中的蒙古族农民人物形象、言语体系、经济习俗、悲剧审美倾向、民间叙事传统等问题展开系统深入地探讨,阐释科尔沁当代乡土小说的文化底蕴、精神内涵和审美特征。

5.文学研究总结与展望

2018年度,学者们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蒙古族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

⑴文学发展历程的总结

敖敦《改革开放四十年散文》(《金钥匙》2018年第6期)对蒙古文散文作家队伍的形成、散文的新变化及其类型(意象散文、文化散文、新启蒙主义散文)惊醒了详细的梳理。文章认为,新时代给作家们带来了表现自我的机遇、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条件和艺术的多元选择空间,为蒙古文散文开启了繁荣的新局面。

敖敦《散文书写及其2016年》(《金钥匙》2018年第3期)从生态危机、悠闲书写,艰苦环境与生机关系的表现等主题特征以及写作技巧的新探索等角度统计分析了2016年《花的原野》杂志发表的全部散文作品。作者笔锋触及蒙古族当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基础研究、理论积累等前沿问题,认为,2016年度的蒙古文散文创作缺乏深层内涵,以平庸的回忆、无病呻吟居多,存在题材狭窄、内容空洞、结构模式化等弊端。

那贺雅、海日寒《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蒙古族电影述略》(《金钥匙》2018年第6期)从蒙古族电影创作概况、80年代—革命历史叙事电影、90年代—蒙古族电影的多元化探索(民族历史叙事、社会问题叙事、类型电影尝试)、新世纪—关于民族存在的沉思等四个部分回顾总结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蒙古族电影的发展历程。文章认为,四十年来经历了机制改革、市场的参与、主题的多元化等重大变的蒙古族电影可分为革命历史叙事阶段、多元探索阶段和新世纪电影等三个发展时期。主题方面,蒙古族电影以革命叙事、改革叙事和民族历史、个体命运的叙事为主。艺术方面,从模式化理念和风格化叙事明显向主流思想与民族审美理想相结合的现实叙事倾斜。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蒙古族电影作家队伍不断壮大,取得的成绩也斐然。在新世纪,蒙古族电影还面临着主流话语、市场追求和关注现实等值得深思的诸多问题。

代兴安《跃马扬鞭的四十年》(《金钥匙》2018年第6期)梳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新世纪蒙古文长篇小说的创作概况,总结新世纪以来蒙古文长篇小说创作所取得的成就。一、从文学类型看,蒙古文长篇小说不仅形成历史、现实主义、儿童、纪实长篇小说类型,而且出现了生态题材长篇小说;二、从思想深度看,文化性极强的长篇小说作品数量增多。三、从创作语言看,一些运用方言土语创作的长篇小说充分体现了蒙古语的艺术魅力。

赛音朝格图《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蒙古文中篇小说简述》(《金钥匙》2018年第6期)对蒙古文中篇小说创作概况进行梳理,从作品的涌现、作家队伍的壮大、中篇小说创作的繁荣等方面肯定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作者对中篇小说创作中存在的选题单一化、人物形象重复、作家群失衡、小说概念模糊等弊端也提出了批评。

古日扎布《蒙古文儿童文学繁荣发展的四十年》(《金钥匙》2018年第6期)从儿童文学作家群的形成、经典作品的出现、作品类型的多样化与质量的提升、出版发行的良好趋势、创作理念的转变、儿童文学评论的发展等方面肯定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蒙古族散文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作者提出的建立儿童文学管理机制、抓好竞赛工作、主办专刊和杂志、加强出版宣传环节、提高创作质量等建议很有参考价值。

达·毕力格图《改革开放与现代蒙古剧》(《金钥匙》2018年第6期)对改革开放40年来蒙古剧发展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总结。一、当代蒙古剧风格已定型,基本形成自己的规范。二、蒙古剧理论体系基本形成。三、蒙古剧创作队伍初具规模,已具备传承的后备力量。

⑵文学评论发展的总结

阿丽玛、满全《理念的创新、争论的增多、批评的深入—<金钥匙>1983-1989年间的评论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文版·2018年第2期)以20世纪80年代在《金钥匙》杂志上发表的评论文章的统计为依据,探讨了蒙古文学评论的理念更新(在审美理论、认识理论、表现理论方面),传统与革新关系的争论,批评的深入(理论和方法的丰富与创新)等理论问题。文章认为,20世纪80年代的内蒙古文学批评注重艺术真实和审美标准,重新探究艺术的客观规律,探索关于文学的新理念、新认识,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策·朝鲁门《“心声寻觅者”的心路历程》(《金钥匙》2018年第6期)从情感—抒情—想象—“第二自然”、灵感—天才—诗歌、独特感悟—意象—象征等方面解读了巴·布林贝赫理论专著《心声寻觅者》的诗学思想。

阿拉坦巴根《探析学者朝鲁的蒙古语小说评论》(《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2018年第5期)从蒙古语小说人物形象认识、小说审美内涵的理解、小说语言和评论语言规范的见解等方面阐述了学者朝鲁的文学批评模式,肯定其对蒙古族文学批评所做出的贡献。

满都拉《满都麦作品的研究概况》(《中国蒙古学》2018年第3期)从不同语言的研究、不同形式的研究、研究队伍的状况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满都麦文学作品的研究状况。文章认为,满都麦作品研究队伍已形成老、中、青三代梯队,研究整体也逐渐趋于成熟和系统化。

结论

2018年,蒙古族当代文学研究在重点作家作品的阐释有所拓展,文体研究、叙事探究、经典的深入解读与美学提炼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学科史的梳理、文学流派的探讨、文学地位的建构、地域文学地图的描绘、文学发展的总结与展望等方面成果显著。蒙古族现当代文学研究仍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蒙古族现代文学资料建设较为滞后、信息处于封闭状态、缺乏资料的整理与共享。

二、分散的个案研究和印象式的评论居多,深度阐释文本的文章为数不多;部分评论存在层次不清、观点模糊、需要提升写作技巧。

三、散文和影视戏剧研究的重视度依然不够,跨学科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女性文学以及儿童文学研究成果为数不多,文学史建构尚未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开又一村的”景象。

(文稿来源:《蒙古学研究年鉴》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