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叶尔达 ‖ 薪火相传 砥砺前行
日期:2022-06-11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中国蒙古学学会
点击量:20
2022年6月4日,由中国蒙古文学学会主办、中国蒙古学学会和中国《江格尔》研究会协办的“纪念贺希格陶克陶先生暨中国蒙古族古典文学与文献学研究成就学术研讨会”在线举行。中国蒙古文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叶尔达作了会议总结,以下为总结全文:受学会委托,由本人来做今天大会的总结。与其说是总结,不如说是在筹备过程中的一些感想和聆听与会专家学者发言所收获的感悟。首先,今天的学术研讨会内涵丰富,立意非凡,对于中国蒙古学界而言,是值得纪念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次会议。今天的会议圆满成功,顺利达成了预期目的和效果。本次会议以中国蒙古学发展为背景,探讨了贺希格陶克陶先生的学术贡献。在国际蒙古学和国际阿尔泰学及蒙古高原历史文化的历史语境中,就贺希格陶克陶先生在中国蒙古族古典文学、文献学、蒙古高原历史文化研究,以及教学科研、研究方法和卓越成就进行了深入探讨,回顾了贺希格陶克陶先生的学术成就和生平事迹,表达了对他的缅怀,让我们对先生的一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此同时,本次会议进一步推进了贺希格陶克陶先生未竟之事业——蒙古文文献鸿篇巨制《蒙古学文献大系》的出版进程。研讨会还追忆了贺希格陶克陶先生为克什克腾旗草原所做出的贡献,汇报了关于贺希格陶克陶先生全部著作目录整理和统计情况。今天的会议内容丰富、视野广阔,是充分展现新时代中国蒙古学的内涵和外延的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纪念缅怀一代宗师贺希格陶克陶先生的同时,回顾了中国蒙古族古典文学与文献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一门学科建设要立足当下,必然要回顾过去。只有回顾过去、认识现实,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今天与会的专家学者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维度,对贺希格陶克陶先生的学术成就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和回顾。贺希格陶克陶先生不久前离我们远去。我们还未从失去先生的悲痛中走出来。我们无法平抚情绪,很难理性地去思考有关先生留下的一切。处在这样的现状,我们很难更全面、更立体地认识他,评价他。想要在短时间内全面了解先生,并对先生的学术成就进行系统研究,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因此,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先生的毕生事业,我们还需更多的时间,还要走很长的一段路。今天会议的一大特点是大家的发言主要以宏观研究为主。大家从宏观研究的视角,诠释了贺希格陶克陶先生的学术成果,却忽略了微观探究。当然这与贺先生学术成果研究刚刚起步有关。我们总是认为先生的主要成就是他在古典文学和文献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往往忽略了先生在民间文学、民俗学领域的研究,诗歌理论以及序文等方面的学术造诣,也没有对其进行详实的研究。我认为,今后,我们应该将目光更多地放在微观研究上,去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宏观研究图景之下展开微观研究,深入探究贺希格陶克陶先生的学术世界。由于准备时间仓促等原因,使得在本次会议中,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内容有一些重叠之处。当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先生的研究成果涉猎广泛,互为交织。由于在先生的一些学术研究中,文学研究与古籍研究密不可分,文学研究中包含古籍研究,古籍研究中又有文学研究,很难区分并单独探讨。除了《江格尔》研究等少数民间文学、民俗学论文之外,先生的其他研究是以多学科交叉的方式进行的,可以说先生的研究成果基本上是具有双重性和多重性的,即,是文学研究,也是文献学研究。今天的会议对于中国蒙古族古典文学及文献学的研究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以本次会议为一个开端,助推贺希格陶克陶先生研究工作再上新台阶。今后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任重而道远。本次会议更重要的目的是薪火相传,砥砺前行。在这里我们不仅深怀敬意地缅怀,更重要的是要继承前辈们的人文精神。先生虽然离开我们已有百日之久,但是他为我们留下的蒙古学遗产却是永恒的。这份遗产,不仅包含他的学术著作以及其他作品,也包括其人文精神。贺希格陶克陶先生是一位杰出的蒙古学家。先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追求真理的执着求索,永不放弃、勇往直前的学术精神,为蒙古学事业毕生奋斗的赤子之心,将为后辈学人所永远铭记。先生还是一位好老师,对弟子在学业上耐心授业解惑、严格要求,在成长道路上呵护有加,温暖如父。贺希格陶克陶先生对蒙古学研究的纯粹热爱和献身学术的奉献精神,永远激励和鼓舞着我们,让我们沿着先生前行的足迹,秉承和发扬前辈们崇高的学术思想和精神品格,薪火相传,砥砺前行。这是举办本次会议最大的创新之处,也是后辈学人最大的收获。再次,本次会议带给我们诸多启发。比如,中国蒙古族古典文学与文献学将如何进一步发展?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将如何培养这方面的人才?等等问题。而对本人而言,也有所启迪,就是贺希格陶克陶先生以及中国蒙古学前辈们的学术思想研究。在本次会议上,我们未能充分展示或研究先生的学术思想,这很遗憾。尽管我们突出了他的学术贡献,却未能对先生的学术思想进行全面挖掘和深入研究。作为中国蒙古族古典文学和文献学领域的一位开拓者,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学者,先生在他的学术研究生涯,逐渐形成了他独特的学术思想,凝聚在他的学术著作和其他作品当中。遗憾的是,我们此次忽略了对先生学术思想的研究。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学术思想?我认为,学术思想才是一位学者最高的境界。今天我们却忽略了这一重要问题。贺希格陶克陶先生是一位有学术思想的学者。正因如此,才使得他名扬四海,在蒙古学研究领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也让我们三个国家级的学会齐聚一堂,共同纪念和缅怀。他的学术思想,是支撑他学术成果的灵魂,使其拥有了永恒的生命力。毫无疑问,学术思想是他留给后人的重要的精神财富。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究先生的学术理念,深入挖掘其学术思想内涵,更要传承和发扬下去。忽略一个学者的学术思想研究,不只是今天研讨会上的一大遗憾,也是中国蒙古学界多年来未被提及的一个重要话题。在今后的研究当中,希望我们国内的蒙古学界认真对待这一问题,它是与中国蒙古学发展密不可分的,不容偏废。在这方面我们要向我国的国学大师学术思想研究相关成果悉心学习。关于贺希格陶克陶先生的学术思想研究,我们准备得还不够充分,甚至可以说还未做好准备。但是今天的遗憾却成为了一个启迪。本次会议给了我们很多引人深思的启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国蒙古学的学术思想研究。中国蒙古学学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蓬勃发展紧密相连。挖掘和研究中国蒙古学学术思想,不仅能够推动国内蒙古学的发展,继而还将对国际蒙古学和国际阿尔泰学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传承和弘扬中华多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互鉴、交流与交融,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蒙古学学会会长朝戈金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蒙古文学学会理事长斯钦巴图先生,两位秘书长纳钦先生和莎日娜女士以及包秀兰、玉兰、萨日那等秘书处的年轻学者。可以说新一届学会负责人高瞻远瞩、鉴往知来,他们为中国蒙古学带来了新的气象、新的思路和新的发展路径。在此我代表所有关心贺希格陶克陶先生的人们,向他们表示最真挚的感谢。感谢在本次会议中发言的所有专家学者以及分组主持人,感谢线上参会的所有人,感谢来自各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们。感谢高娃教授和乌兰巴根博士。准备很辛苦,但是很快乐。我们以前没有承办过这样的会议,欠缺经验,故忽略了不少问题,请大家谅解。我还想感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钟进文教授。他在得知举办本次会议的消息后,非常关切和支持,一再叮嘱我,让我一定要代表他和学院向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致谢。最后,感谢贺老师的家乡克什克腾旗的父老乡亲们,也衷心感谢贺老师的家人。在决定举办本次会议后,我第一时间与师母德其老师取得联系,告知会议相关信息,并得到了她的理解和支持。她说:“只要有助于推动你们学科建设和发展,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呢,请根据你们的情况好好做吧。”今天这次会议恰逢贺老师辞世一百天,是蒙古族日常风俗中特别值得重视的一天。我们以学术研讨会的形式纪念先生的学术成就,秉承其人文精神。愿这次学术会议能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为贺老师的家属以及所有想念先生的人们带来些许安慰。
初审:包秀兰
复审:纳钦
终审:斯钦巴图
制版:阿娜尔